• 2024-03-28
     广义上讲,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三者均属于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体系架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科学发现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技术发明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从全国层面看,北京市拥有全国顶尖的技术创新力量,技术创新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技术创新能力首屈一指,在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是科技强国建设的主力军。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的定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科学发现指对客观存在的物质、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过程和客观规律的了解和认识,发现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而非经过创造产生的。因此,科学发现属于基础研究范畴,处于广义科技创新体系的超前端。        技术发明指利用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创造出新产品或新技术,是理论研究的实际化应用,发明的对象是经过创造产生的。也因此,技术发明可以说是科学发现的延伸和拓展,属于应用研究范畴,处于广义科技创新体系的中段。此外,技术发明能否被实际应用,还取决...
  • 2024-03-28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北京市高精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其产业基础雄厚、经济贡献显著、市场潜力巨大。但是,由于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制造环节产能转移与去化,多重因素影响下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抑制,新能源汽车产业经济的区域内循环不畅,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经济贡献潜力未能有效释放。在当前全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应充分认识新能源汽车产业提振经济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效的政策举措,扩大产能、完善链条、促进消费、强化内循环,提升新能汽车产业年均贡献。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汽车产业是北京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包括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设计、金融服务、后市场服务等环节的广义汽车产业来看,北京的汽车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已达到10%,是居于前5位的重要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代表性产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区域的综合贡献更胜一筹。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综合贡献相对较高。从全市层面看,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预计可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可达到7%。从长期看,新能源智能汽车将成为更重要的信...
  • 2024-03-28
    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大力发展能源产业,是首都率先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引领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能源结构改革、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聚焦新能源,发力氢能、太阳能、先进核能 打好氢能创新攻坚战。支持氢能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和系统集成研究,支持开发基于可再生能源和先进核能的低成本制氢技术,突破太阳能光解制氢和热分解制氢等关键技术。支持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与质子交换膜/固体氧化物电池电解水制氢一体化技术研究,打造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基地。支持研发新一代煤催化气化制氢和甲烷重整/部分氧化制氢技术,研究分布式天然气、氨气、甲醇、液态烃类等传统能源与化工品高效催化制氢技术以及高效率低成本膜反应器制氢和氢气纯化技术,开展加氢站标准化现场制氢技术研究,提升加氢站现场制氢能力。研发成本低、稳定性好的氮基、硼基、铝基、镁基和碳基等轻质元素储氢材料,开发70Mpa级碳纤维复合材料与储氢罐设备,发展以液态化合物和氨...
  • 2024-03-28
    纵观各科技强国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历史进程,科技成果转化无疑均是其中的重点与亮点。从功能作用上看,科技成果转化是密切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粘合剂”,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加速科技创新力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起搏器”。从宏观发展形势看,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把握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加快迈向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抓手。 北京市科技成果 转化的基础与优势     (一)科技创新能力首屈一指    从科技创新资源看,北京拥有全国顶尖的科技创新力量,创新主体丰富多样。以国家实验室为创新引领,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打造更多原始创新突破的关键力量。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强化设施平台开放共享,集聚全球顶尖创新团队、国际一流创新主体。在量子科技、脑科学、人工智能、应用数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领域推进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2019年,全市研究与开发机构数达到291个,其中中央研究与开发机构242个,全国领先;全市普通高等...
  • 2024-03-28
    科技成果转化是研究成果进入大众视野的最终路径,纵观国际国内大中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无一不是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而来。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经验之谈 充分借鉴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经验,推动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提档升级,对“旧赛道”助力、“新赛道”抢占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加快新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美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许多政策措施,尤其是为转化项目提供充足的经费、重视成果信息推广服务、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激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等举措。在这些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中,对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有明确的要求,对转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对国家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商标、专利注册、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都有详尽的说明与规范;对科技信息中心的设立、国家科技基金的资助范围与资助对象、国家对科研人员奖励政策的法律依据都有清晰的界定,不仅调动了大学、...
  • 2024-03-28
    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及拓展区涵盖通州区全域906平方公里,自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以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启了建设发展的宏伟新篇。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的现状特征 北京城市副中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生态、绿色文化等方面发展不断提速,科技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升,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扎实构建。 绿色建筑水平高。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67个项目获绿色建筑标识,绿建面积约1005万平方米。副中心范围内建筑全面执行两个“百分百”,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建二星级以上标准,新建大型公共建筑100%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是国内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的地区。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星级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3.7%。 绿色交通舒适强。环境友好的绿色出行比例达74.2%,轨道交通更加高效绿色,北京城市副中心轨道交通运营长度37.16公里,新开城市副中心线和通密线2条市郊...
  • 2024-03-28
      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是统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与“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提出,要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列为工作任务。《北京市2022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点》也相应提出了研究“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任务要求。   一、转变背景 能耗“双控”制度是助力绿色发展的成熟手段。能耗“双控”脱胎于“节能减排”,于“十三五”时期正式实施,国家差别化地分解设立各地方能源“双控”目标,建立节能审查、预警调控、节能监察等机制,将能耗“双控”指标纳入地方绩效考核评价。能耗“双控”制度推动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成为实现“双碳”目标任务的关键支撑和重要抓手,在“双碳”目...
  • 2024-03-28
      政策 时间 区域 主要内容 《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DEPA) 2020 年 新加坡、智利、新西兰 由十六个主题模块构成,包括商业和贸易便利化、处理数字产品及相关问题、数据问题、更广阔的信任环境、商业和消费者信任、数字身份、新兴趋势和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中小企业合作、数字包容、透明度和争端解决等典型特征有以下三条: ①促进端到端的数字交易。一是识别数字身份,二是实现无纸交易,三是促进电子发票等内容被纳入主流贸易协定,四是普及金融科技和电子支付。②实现值得信赖的跨境数据流动和创新。一是保障数字产品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二是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强调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制定了加强保护个人信息的框架与原则;三是促进跨境数据流动;四是引导政府数据公开;五是创建数据监管沙盒。③建立对数字系统的信任。一是构建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二是加强在线消费者保护;三是保障网络安全,包括一项关于网络安全的条款,即促进安全的数字贸易以实现全球经济繁荣,提高计算机安全事件的响应能力,识别和减小电子网络的恶意入侵或传播恶意代码带来的影响,促进...
  • 2024-03-28
      近日,商务部等27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对外文化贸易规模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文化服务出口在对外文化贸易中的比重稳步提升”的发展目标。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相关产业在对外贸易中已形成七种可供文化“走出去”的借鉴模式,将有效支撑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探索“数字贸易”模式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积极探索文化“走出去”的“数字贸易”模式,打造面向未来的国际文化贸易竞争优势。一方面,重点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加强数字文化内容建设,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文化贸易的数字化标准体系,推进数字技术在国际文化贸易中的全流程应用,建立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文化贸易相关数据跨境流动机制。另一方面,支持架设文化企业出海云平台,依托全国21个自贸区探索建设文化数字贸易港,加大政策支持,全力推动网络文学、网络视听、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游戏、数字电影、数字动漫、数字出版、线上演播、电子竞技等文化产...
  • 2024-03-28
      随着 5 G技术商用化进程加快,加之自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影响下,“非接触式”的经济新需求的爆发,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新机遇。据权威机构出版的《中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报告(2020)》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虚拟现实产业规模约40.9亿美元,较2019 年增 65.9%,占全球总额的38.3%,排名第一。 从产业维度看,虚拟现实产业的大部分产业活动本身就在文化产业范畴内,按照文化产业的分类,虚拟现实设备制造活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小类代码为0954)及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开发活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小类代码为0243)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在文化产业中的游戏、视频直播、文旅、文娱、文博、影视、会展、设计等领域深度、广泛地应用。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集聚了虚拟现实领域的优质资源,具有领先的技术,虚拟现实产业与文化产业交集的软硬件、内容制作与分发、应用和服务等产业链环节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和巨大发展潜力。   一、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了文化产业的未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