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思考

发布于: 2024-03-28 16:08
阅读: 61

纵观各科技强国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历史进程,科技成果转化无疑均是其中的重点与亮点。从功能作用上看,科技成果转化是密切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粘合剂”,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加速科技创新力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起搏器”。从宏观发展形势看,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把握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加快迈向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抓手。

北京市科技成果

转化的基础与优势


    (一)科技创新能力首屈一指    从科技创新资源看,北京拥有全国顶尖的科技创新力量,创新主体丰富多样。以国家实验室为创新引领,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打造更多原始创新突破的关键力量。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强化设施平台开放共享,集聚全球顶尖创新团队、国际一流创新主体。在量子科技、脑科学、人工智能、应用数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领域推进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2019年,全市研究与开发机构数达到291个,其中中央研究与开发机构242个,全国领先;全市普通高等学校达到93所,在校硕、博士学生34.2万人,高等学校研究与试验发展(R&D)机构数1124个,高校创新能力突出;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科技小巨人等企业创新能力强,发展能力强劲。

 

▲2021年9月25日,北京成功研制首台量子直接通信样机在中关村论坛举行发布会
    (二)科技创新成果全国领先    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19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2233.6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6.3%,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成果日益丰富,专利申请量22.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13万件,专利授权量13.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5.3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2件,同比增长20件,同比增长18%;高等学校发表科技论文13.1万篇,出版科技著作4567种,专利申请数达到2万件。2019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数8.3万项,同比增长0.1万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5695.3亿元,同比增长超10%,技术合同成交质量快速提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收入66422.2亿元,技术收入13450.8亿元,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北京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64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一等奖3项、二等奖61项,占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0.3%,稳居全国首位。

 

    (三)成果转化环境持续提升    201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体系“三部曲”形成。北京市同样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巩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要内容。2019年12月,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和实现首都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制度保障,标志着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法治环境进入了崭新阶段。

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制约
    虽然北京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大国首都科技创新竞争力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亟待畅通。当前,从科技理论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转化周期逐步缩短,科技创新范式已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的“线性链条式”转向需求驱动科研、技术研发与技术转化一体化的“并行式”新模式转变,大量技术成果来源于产业或工程,并跨越独立的“转化”阶段。因此,北京亟需有效提升科研组织效率,以及创新主体与产业主体的对接,并加强应用场景的开发。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亟待释放。从科技成果产业主体看,高校院所作为科技成果输出重要主体,其成果转化仍存在的难点与堵点。职务发明专利权认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科研单位分类考核评价、国有无形资产管理等重难点问题仍未完全解决,成果转化机制等尚未完全理顺。此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与队伍建设存在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成果及时、有效转化。

三是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比例较低。从技术合同成交情况看,2019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数8.3万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5695.3亿元,同比增长超10%,增势良好。但5695.3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中,流向外省市2866.9亿元,占比近一半,本地落地成果少。此外,流向天津和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仅282.8亿元,仅占流向外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10%,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5%,以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力度也需加大。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体系“脆弱”。从关键环节链条看,受非首都功能疏解影响,中试熟化、打样试制等专业服务机构较少,生产空间难以长期有效运营,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一定断点,不利于硬科技项目落地。开放创新的国际化水平需提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及政府服务需加强。此外,土地、人才等要素成本过高,不利于创业项目的孵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建议

(一)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建设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保障,打造原始创新突破关键力量;结合全市“高精尖”产业创新需要,强化研发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央企参与国家“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加大高校成果转化放权,深化“央企央校”合作强化产学研协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鼓励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布局离岸创新中心,完善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

 

(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对全市“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助力,结合产业演进升级趋势和区域“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全市范围内系统选址布局一批概念验证基地、创新加速基地、中试小试基地、打样试制基地、成果抚育基地、产业集聚基地,形成从研发到孵化、熟化、产业化的全链条体系。同时结合科技成果示范应用需要,完善提升应用场景建设布局,在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领域,布局若干典型应用场景,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能力。

(三)建立协同创新发展平台。 用好“三城一区”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推动大科学装置、科教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以及有条件的企业、高校、院所的科研设备开放共享,支持高校、院所、企业共同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支持龙头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系统提升已建平台服务效率、推进在建平台建成投用、加快拟建平台落地,实现创新要素与产业要素的深度耦合。探索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淘宝”模式,强化科技成果的供需方匹配与对接,支持中小企业承接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产品及服务先进性。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分税机制,以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京津冀高水平协同。

 

▲“三城一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

    (四)深化科技成果体制改革。深入研究制约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体制机制障碍,针对高校、院所、央企等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不同问题,加快研提解决方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强化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高校院所内部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提升试点范围及试点单位规模数量,探索建立市场化赋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制度,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改革试点区。深入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加大“松绑”力度,提升科技创新动力与活力,助力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

    (五)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国际化、品牌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在本市设立分支机构,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早期项目投资。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加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土地空间、高端人才、财政资金、税收等方面支持,引导科技成果项目就地转化。积极举办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营造崇尚创新良好氛围。

 

▲2021年6月16日 “创客中国 创客北京2021”创新创业大赛在顺义启动 

 

(作者:投资北京研究院科技创新研究室副主任 赵立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