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几何

发布于: 2024-03-28 16:09
阅读: 48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北京市高精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其产业基础雄厚、经济贡献显著、市场潜力巨大。但是,由于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制造环节产能转移与去化,多重因素影响下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抑制,新能源汽车产业经济的区域内循环不畅,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经济贡献潜力未能有效释放。在当前全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应充分认识新能源汽车产业提振经济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效的政策举措,扩大产能、完善链条、促进消费、强化内循环,提升新能汽车产业年均贡献。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汽车产业是北京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包括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设计、金融服务、后市场服务等环节的广义汽车产业来看,北京的汽车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已达到10%,是居于前5位的重要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代表性产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区域的综合贡献更胜一筹。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综合贡献相对较高。从全市层面看,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预计可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可达到7%。从长期看,新能源智能汽车将成为更重要的信息服务应用场景,将引发智慧交通技术革命,在实现自身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础上,还能够发挥乘数效应,有效带动新一代信息通讯、智慧能源、智能交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雄厚且优势显著。围绕龙头企业的空间布局,北京已形成亦庄、顺义、昌平三大新能源汽车研产基地。从高端要素支撑能力看,北京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具有首个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同时,拥有大量的新能源智能汽车研发、制造、经营人才,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产业发达,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较强。

新能源汽车产业消费的市场潜力巨大。从公共领域消费看,“每年新增和更新的公交、出租、轻型物流配送车辆基本为电动车”,此项政策的实施使2020年的公交、出租、轻型物流配送车等公共领域新能源车辆消费潜力达到8万辆。从私人领域消费看,按照近三年来年均50万辆保有燃油车辆中有16%的新能源车置换率测算,私人领域新能源车消费潜力在16万辆。从上牌新能源车消费需求增长趋势看,目前全市仍有约40万新能源小客车指标申请人在轮候,新增商用车基本为电动车的政策还将会延续,未来上牌新能源车市场消费需求很大。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在何处

北京新能源汽车供需两端的优势十分显著,但与此优势相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潜力尚待深入挖掘与释放。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产能、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两方面均需发力,提升本地品牌本市市场占有率也是重中之重。

新能源汽车制造产能亟待提升。从整车制造环节看,受政策影响,产能较大的北汽新能源整车制造生产线搬迁转移,市场前景较好的理想汽车生产线难以进驻北京。从上游配套环节看,受政策及本地整车制造市场萎缩等多重因素影响,符合北京高精尖产业目录的动力总成系统、关键零部件及配件、智能车载设备、锂离子电池等上游制造环节有效产能逐步去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弱化,产能提升难度大,整车制造产业亦难以提升。

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亟待释放。从上牌汽车消费看,目前全市有超过40万人申请新能源车购车指标,新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车受限购政策影响消费需求抑制。从市场保有汽车置换消费看,虽然央地出台了系列支持政策,但由于新能源汽车国补退坡、地方补贴取消等因素,新能源汽车在使用中存在性能相对不足、售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充换电不便利等问题,市场保有的燃油乘用车及商用车置换为新能源车意愿不强,消费潜力有待释放。

本地品牌本市市场占有率不高。据相关研究显示,每万辆自产自销车辆将创造3亿元GDP、带动就业岗位0.1万个、财政贡献1亿元,分别高出外产内销模式的20%、25%和30%,因此,国内具有汽车生产基础的城市均不遗余力地支持内产内销,广州和上海的汽车内产内销比重分别达30%和50%。但是,北京本地品牌新能源汽车在本地市场占有率过低,2019年全市上牌新能源本地品牌占比不足10%,远低于广州和上海,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经济的区域内经济循环不畅,对经济内循环的带动作用有待强化。

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在何方

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握北京推进“五新”发展契机,从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两端发力,着重提升供给规模与水平,着手强化产业在区域内的经济循环,着力挖掘消费潜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释放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潜力,力争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7%以上。

推动新能源整车制造产能提升。结合北京高精尖产业指导目录,完善新能源智能汽车整车制造产业准入体系,制定持续性与稳定性的支持政策,促进新能源乘用车产能回流。提升新能源纯电动乘用车与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水平,促进本地优势品牌整车制造产能回流。强化北京新势力造车头部企业品牌影响力,按照“一企一策”政策,支持造车新势力的新能源车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支持在京建立新能源车整车制造基地,推动新势力造车产能进驻。

培育新能源汽车高端产业链条。围绕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业态的空间布局,适时引进及培育新能源车上游配套企业,大力发展符合高精尖产业目录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动力总成系统、关键零部件及配件、智能车载设备、锂离子电池等研发及制造业态。按照全市新基建推进的整体部署,加强本市新能源车充换电网络体系建设,推动构建人性化、专业化、便利化新能源车销售及售后服务体系,强化新能源车使用生态圈。支持新能源汽车租赁、新能源出租、新能源网约车等新业态发展。支持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推进新能源汽车出行服务包等新兴服务业态。

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规模。借鉴上海经验,探索实行远郊区、非拥堵区域的区域性新能源车牌,在不增加城市交通拥堵压力前提下扩大新能源乘用车保有量。延续今年增发新能源车购车指标并向“无车家庭”优先配置的政策,在实现精准化配置基础上扩大新能源车市场规模。延续燃油乘用车置换新能源车的相关政策,加快4.5吨以下商用车辆电动化政策落地,探索进一步放宽新能源商用车路权的政策,探索提高老旧燃油车置换新能源车补贴的政策,促进保有燃油乘用车及商用车置换。

提升本地新能源车品牌占有率。加大本地品牌新能源车企研发测试、装配生产等支持力度,支持其深度参与全市新能源车充换电体系建设,支持其营销及售后网络体系建设,提升营销及售后服务水平,增强本地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力,在大幅提升本市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基础上,提高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占有率。完善本市新能源车的产品准入标准,适时更新新能源汽车目录,构建以车辆智能化与品质化、服务网络化与专业化为导向的产品准入标准,探索将高性能的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纳入目录,更好地发挥本地新能源车品牌的技术及服务优势。

(作者:投资北京研究院科技创新研究室副主任 赵立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