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的路径探索
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及拓展区涵盖通州区全域906平方公里,自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以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启了建设发展的宏伟新篇。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的现状特征
北京城市副中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生态、绿色文化等方面发展不断提速,科技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升,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扎实构建。
绿色建筑水平高。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67个项目获绿色建筑标识,绿建面积约1005万平方米。副中心范围内建筑全面执行两个“百分百”,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建二星级以上标准,新建大型公共建筑100%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是国内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的地区。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星级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3.7%。
绿色交通舒适强。环境友好的绿色出行比例达74.2%,轨道交通更加高效绿色,北京城市副中心轨道交通运营长度37.16公里,新开城市副中心线和通密线2条市郊铁路,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已达0.24公里/平方公里,位于中心城区以外其他区首位。公交优先战略持续推进,公交出行环境优化提升,日均公交客流量约70万人次,新清能源公交车2846辆,占比86%。北京城市副中心区域内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为93%,地铁站周边200米范围内公交接驳率已达100%,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2%。
绿色产业质量高。北京城市副中心依托科技创新人员和创新投入的不断增加,绿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20年,中关村通州园199家规模以上村高新企业聚集科技活动人员10285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2.9%,占中关村示范区研发人员总量的1.3%;2020年R&D经费支出61亿元,同比增长11.1%,R&D经费投入强度5.1%,在中关村示范区排名第五,科技创新驱动支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态势明显,有力的支撑了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24%比重的良好局势。
绿色能源效率佳。北京城市副中心坚持绿电本地开发与引进并重,光伏发电并网数量逐年递增,引入300万千瓦清洁电力,主网受电结构持续优化,北京城市副中心2020年外调绿电占外调电力比重达20.7%。绿心园区采用“屋顶光伏+储能交直流微网”技术供应绿色电力,光伏铺设规模达388千瓦。绿心公园广泛应用地源热泵设备,采暖、制冷依靠地源热泵解决。2020年,本地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13.1%。
绿色生态品质优。北京城市副中心各项“国家森林城市”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并顺利通过验收,成为北京市第一个荣获“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的平原区。截至2021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森林总面积达45.4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3.4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公园绿地面积3331.3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11平方米,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7.33%,副中心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2公里。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迎客,初步形成“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布局。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的现实问题
北京城市副中心坚定绿色发展理念,并突破绿色发展的环境概念,将绿色发展扩大到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与科技创新领域,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生态、绿色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已走出一条具有北京城市副中心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但绿色发展的现状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高标准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相比还有一定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支撑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亟待健全。北京城市副中心尚处于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关键期,城市主导功能基本稳固,但产业发展尤其是科技产业发展仍处于培育阶段,区域对高端创新要素的吸引力不足,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有待完善。人才引进及低碳科技企业培育政策力度相对小,分级分类的服务体系待构建,金融服务支撑能力弱,缺乏个性化、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支持,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不够,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
二是支撑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创新中心存量规模小,高校主体创新活力不够,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创新平台搭建不足,专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及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能力整体偏弱,不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三城一区”及上海、合肥等城市的创新联动不够,技术联合攻关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三是支撑绿色发展的科技成果应用亟待扩容。场景牵引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不明晰,聚焦绿色发展的应用场景数量少,示范带动效应弱。科技成果信息获取通道少,针对院所、高校、企业等低碳科技成果持有者的政策引导不足,市场化的低碳科技成果评估评价标准尚未建立,低碳科技成果项目储备少、低碳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难。
支撑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的举措建议
聚焦建筑、交通、产业、能源、生态、碳汇等重点领域低碳转型关键技术,加强减污、降碳、固碳、增汇的系统设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人才、技术、资金、空间等要素供给,着力推进低碳零碳负碳科技创新应用,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引领,全面推动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变革。
扩大绿色建筑总量规模。出台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建材使用指导目录,搭建联合创新平台,加快开发天然的固碳建材和基于竹材、纤维复材及水泥基材料的新型绿色建材,对使用绿色建材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绿色建筑,在产业主体导入上加强服务。强化绿色建材政府采购,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低碳改造,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建筑材料,推进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推动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和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利废建材的使用,大力推广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VOCs)含量原辅料和产品。健全建筑废弃物分类收集和收运体系,实现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提升绿色交通质量水平。加强新能源车充换电网络体系建设,优化充电桩、换电站布局,强化新能源车使用生态圈,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新一代信息通信等产业全面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出行、绿色物流、交通大数据等新业态。在道路条件良好、公共交通便利的重点区域设立超低排放区和零排放区,积极应用先进交通控制与管理技术系统,提升交通管理的绿色化和智能化水平。探索信号灯配时动态调整机制,支持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管理领域应用,实现道路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化升级,减少通行车辆怠速排放。
增强绿色产业发展能级。强化企业低碳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土地空间及人才指标供给,实施低碳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加快提升绿色低碳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壮大绿色低碳科技领军型企业。探索绿色低碳企业财政资金倾斜政策,深度孵化一批掌握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的“硬科技”企业,打造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瞪羚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在文化旅游区、运河商务区谋划设立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绿色低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和绿色技术创新企业。
促进绿色能源低碳转型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光伏推广应用指导意见,进一步释放市场主导作用,推动大型公共建筑及城市更新改造建筑安装光伏设施,推广光伏光热设备,进一步提升光伏开发利用水平。研究供热企业向新能源供热转变的激励政策,推动存量燃油、燃气锅炉供热项目优先使用地热技术,实现快速向地热能供热的转型。完善地热能开发利用政策,将新建井下换热项目纳入地热及热泵支持范围,参照新建项目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助。
强化绿色生态环境保护。以推动水网治理、河道治理、岸线维护、湿地保护为抓手,实现水系生态环境保护、岸线生态功能维护、湿地保护修复利用,进一步强化水系、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开展扬尘治理“绿牌”工地创建活动,推广应用扬尘治理新技术新理念,做好扬尘治理。推动政府采购制度在空气污染领域应用,探索采购应用新型油烟监控技术的检测产品,提升油烟在线监测设施精度准度,提升监控和治理能力。
(作者:投资北京研究院科技创新研究室副主任 赵立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