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创新为重点 促进北京市科技创新的举措分析
广义上讲,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三者均属于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体系架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科学发现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技术发明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从全国层面看,北京市拥有全国顶尖的技术创新力量,技术创新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技术创新能力首屈一指,在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是科技强国建设的主力军。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的定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科学发现指对客观存在的物质、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过程和客观规律的了解和认识,发现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而非经过创造产生的。因此,科学发现属于基础研究范畴,处于广义科技创新体系的超前端。
技术发明指利用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创造出新产品或新技术,是理论研究的实际化应用,发明的对象是经过创造产生的。也因此,技术发明可以说是科学发现的延伸和拓展,属于应用研究范畴,处于广义科技创新体系的中段。此外,技术发明能否被实际应用,还取决于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
技术创新则概念更为广泛,狭义上的技术创新囊括新技术的创造和以现有技术为基础的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开发,而且通常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开发伴随着新技术的创造。所以,技术创新涵盖部分技术发明但同时又是技术发明的深化和升级,也属于应用研究范畴,在广义科技创新体系中处于超前端到后段的位置,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和重点。而广义上的技术创新将商业模式创新、经营模式创新、运营理念创新等也囊括其中,可以延伸成为经济学概念。
同时要看到的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三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而是相互之间有着交叉和融合,有着相互促进和互为因果的关系。科学发现助力技术发明,没有科学发现就不能认识现象、认识物质、了解客观规律,形成理论成果,也就很难实现技术的发明;技术发明基于科学发现,又刺激和反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生的新产品、新技术提升了认识世界的能力,反向助力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脱胎于技术发明,又是技术发明的深化和升级,技术创新需求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更新换代需求,刺激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产生。此外,技术创新有效的将科技和产业链接在一起,前端链接技术发明(技术发明的主要来源是科学发现),后段链接技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是联系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链接器”,是科技创新的重点环节。
技术创新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析
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看,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基础之上,技术创新在科技创新全过程中占据重要的比重。技术创新环节内部的最后一段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立即进入产业链条,服务于产业或产品升级。此外,技术创新也可能并不带来产品的改变,而是带来产品成本的降低或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效益提升。
从技术创新体系看,企业、高校、院所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此外,技术创新主体还可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近几年,国家密集出台促进科技创新,主要是促进技术创新的系列支持政策,从国家层面由上至下的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并从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帮助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松绑”、畅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等多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从产业链条看,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是相互需求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技术创新有着天然的经济和社会属性,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又反作用于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升级。因此,技术创新在科技创新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北京市技术创新情况
从技术创新主体看,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万家,科创企业2.4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0家,独角兽企业93家,数量居世界城市首位,企业创新主体能力强劲;拥有普通高等学校93所,民办高校15所,高校研究生教育招生13.4万人,在学研究生38.7万人,毕业生10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15.9万人,在校生59万人,毕业生14.8万人。
从技术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看,全市2020年实现新经济增加值13654亿元,同比增长6.3%,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9242.3亿元,同比增长6.4%;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965.4亿元,同比增长6.2%(与高技术产业有交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7.2万亿元,增长9.1%;其中实现技术收入1.5万亿元,增长14.9%,技术收入增长迅猛。
从技术创新产出成果看,202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25.7万件和16.3万件,分别同比增长13.7%和23.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14.6万件和6.3万件,分别增长12.6%和19.1%。年末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3.6万件,增长18.0%;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8283件,增长15.6%。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84451项,增长1.5%;技术合同成交总额6316.2亿元,增长10.9%,增势良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56件,同比增长24件,增幅高达18%。
▲2021年9月25日,中关村论坛展览现场陈列的冬奥涂装的京张高铁列车模型
以技术创新为突破
加快促进北京市科技创新的意见建议
(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完善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支持领军企业牵头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在做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研发奖补资金政策基础上,加大创新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国际合作基地、企业研发中心,鼓励重点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布局离岸创新中心;支持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科技设备及创新资源,开展专业孵化服务,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北京市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二)提升市场技术创新导向作用。 从全市层面出台指导意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好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以及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创新效应效能。用好科技服务业“粘合剂”作用,全面提升技术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强化创新要素与产业要素的深度沟通对接,强化市场需求导向的技术创新;推动大科学装置、科教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探索打造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共享服务网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完善新兴产业市场准入、市场监管机制,为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三)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格局。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衔接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桥梁,进而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提升原始创新导向性。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共建产业创新联合体,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开展更多以应用为导向的前沿基础研究,加速突破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构建全球技术创新高地;支持以企业为核心,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加快高校院所创新成果示范推广与转化应用;支持产业集聚区与高校、院所建立常态化沟通对接机制,支持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参与“卡脖子”技术攻关和科技项目研发,支持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强化企业、高校、院所共生共荣。
(作者:投资北京研究院科技创新研究室副主任 赵立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