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各科技强国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历史进程,科技成果转化无疑均是其中的重点与亮点。从功能作用上看,科技成果转化是密切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粘合剂”,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加速科技创新力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起搏器”。从宏观发展形势看,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把握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加快迈向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抓手。 北京市科技成果 转化的基础与优势 (一)科技创新能力首屈一指 从科技创新资源看,北京拥有全国顶尖的科技创新力量,创新主体丰富多样。以国家实验室为创新引领,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打造更多原始创新突破的关键力量。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强化设施平台开放共享,集聚全球顶尖创新团队、国际一流创新主体。在量子科技、脑科学、人工智能、应用数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领域推进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2019年,全市研究与开发机构数达到291个,其中中央研究与开发机构242个,全国领先;全市普通高等...
-
科技成果转化是研究成果进入大众视野的最终路径,纵观国际国内大中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无一不是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而来。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经验之谈 充分借鉴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经验,推动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提档升级,对“旧赛道”助力、“新赛道”抢占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加快新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美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许多政策措施,尤其是为转化项目提供充足的经费、重视成果信息推广服务、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激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等举措。在这些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中,对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有明确的要求,对转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对国家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商标、专利注册、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都有详尽的说明与规范;对科技信息中心的设立、国家科技基金的资助范围与资助对象、国家对科研人员奖励政策的法律依据都有清晰的界定,不仅调动了大学、...
-
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及拓展区涵盖通州区全域906平方公里,自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以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启了建设发展的宏伟新篇。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的现状特征 北京城市副中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生态、绿色文化等方面发展不断提速,科技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升,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扎实构建。 绿色建筑水平高。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67个项目获绿色建筑标识,绿建面积约1005万平方米。副中心范围内建筑全面执行两个“百分百”,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建二星级以上标准,新建大型公共建筑100%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是国内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的地区。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星级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3.7%。 绿色交通舒适强。环境友好的绿色出行比例达74.2%,轨道交通更加高效绿色,北京城市副中心轨道交通运营长度37.16公里,新开城市副中心线和通密线2条市郊...
-
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是统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与“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提出,要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列为工作任务。《北京市2022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点》也相应提出了研究“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任务要求。 一、转变背景 能耗“双控”制度是助力绿色发展的成熟手段。能耗“双控”脱胎于“节能减排”,于“十三五”时期正式实施,国家差别化地分解设立各地方能源“双控”目标,建立节能审查、预警调控、节能监察等机制,将能耗“双控”指标纳入地方绩效考核评价。能耗“双控”制度推动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成为实现“双碳”目标任务的关键支撑和重要抓手,在“双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