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大力发展能源产业,是首都率先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引领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能源结构改革、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聚焦新能源,发力氢能、太阳能、先进核能 打好氢能创新攻坚战。支持氢能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和系统集成研究,支持开发基于可再生能源和先进核能的低成本制氢技术,突破太阳能光解制氢和热分解制氢等关键技术。支持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与质子交换膜/固体氧化物电池电解水制氢一体化技术研究,打造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基地。支持研发新一代煤催化气化制氢和甲烷重整/部分氧化制氢技术,研究分布式天然气、氨气、甲醇、液态烃类等传统能源与化工品高效催化制氢技术以及高效率低成本膜反应器制氢和氢气纯化技术,开展加氢站标准化现场制氢技术研究,提升加氢站现场制氢能力。研发成本低、稳定性好的氮基、硼基、铝基、镁基和碳基等轻质元素储氢材料,开发70Mpa级碳纤维复合材料与储氢罐设备,发展以液态化合物和氨...
-
纵观各科技强国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历史进程,科技成果转化无疑均是其中的重点与亮点。从功能作用上看,科技成果转化是密切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粘合剂”,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加速科技创新力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起搏器”。从宏观发展形势看,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把握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加快迈向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抓手。 北京市科技成果 转化的基础与优势 (一)科技创新能力首屈一指 从科技创新资源看,北京拥有全国顶尖的科技创新力量,创新主体丰富多样。以国家实验室为创新引领,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打造更多原始创新突破的关键力量。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强化设施平台开放共享,集聚全球顶尖创新团队、国际一流创新主体。在量子科技、脑科学、人工智能、应用数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领域推进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2019年,全市研究与开发机构数达到291个,其中中央研究与开发机构242个,全国领先;全市普通高等...
-
科技成果转化是研究成果进入大众视野的最终路径,纵观国际国内大中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无一不是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而来。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经验之谈 充分借鉴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经验,推动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提档升级,对“旧赛道”助力、“新赛道”抢占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加快新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美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许多政策措施,尤其是为转化项目提供充足的经费、重视成果信息推广服务、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激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等举措。在这些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中,对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有明确的要求,对转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对国家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商标、专利注册、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都有详尽的说明与规范;对科技信息中心的设立、国家科技基金的资助范围与资助对象、国家对科研人员奖励政策的法律依据都有清晰的界定,不仅调动了大学、...
-
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及拓展区涵盖通州区全域906平方公里,自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以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启了建设发展的宏伟新篇。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的现状特征 北京城市副中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生态、绿色文化等方面发展不断提速,科技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升,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扎实构建。 绿色建筑水平高。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67个项目获绿色建筑标识,绿建面积约1005万平方米。副中心范围内建筑全面执行两个“百分百”,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建二星级以上标准,新建大型公共建筑100%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是国内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的地区。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星级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3.7%。 绿色交通舒适强。环境友好的绿色出行比例达74.2%,轨道交通更加高效绿色,北京城市副中心轨道交通运营长度37.16公里,新开城市副中心线和通密线2条市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