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推动北京的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更新的北京实践
今年以来,北京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工作,5月份发布《北京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6月份发布《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按照规划,未来北京城市更新推进的力度、速度、深度和热度将更大,将有力、有效地推动北京的城市高质量发展。
是什么——北京城市更新的内涵与外延
去年发布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京政发〔2021〕10号)明确,“城市更新主要是指对城市建成区(规划基本实现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的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是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上述规划在完全沿用此概念基础上,又增加了“严控大拆大建,严守安全底线,严格生态保护,”的内容。
上述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外延,确定北京城市更新的5大类12项内容,包括居住类、产业类、设施类、公共空间类和区域综合性城市更新等。去年发布的《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特别强调了城市更新除城镇棚户区改造外,原则上不包括房屋征收、土地征收、土地储备、房地产一级开发等项目。
北京城市更新的界定强调空间形态、城市功能更新,强调减量发展、不大拆搭建,强调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强调建筑为主、统筹实施。与国内先行城市相比,广州、深圳的城市更新外延相对宽泛,如包括了重建活动及建设用地的盘活等,上海城市更新概念内涵和外延与北京比较接近,但北京具有更特色的外延与范畴。总体而言,北京城市更新概念的界定是由千年古都的禀性、城市功能的定性、减量发展的刚性、存量资产特性、首善之区的品性决定。
为什么——北京城市更新的背景与意义
开展城市更新是北京追求高质量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北京城镇化率从1981年的57.6%提高到“十三五”期间的86.5%,到2021年北京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7.5%,位列全国第二,超过全国的22.8个百分点。北京的城镇化率已基本见顶,未来城镇化的重点不再是追求城镇化率,而是以城市更新提升品质与内涵的城镇化。
图1:北京历年城镇化率对比
从国际经验看,城市更新是城镇化建设后期的必然趋势。由于北京城镇化进程较早,在2000年前就已完成的较大规模体量的建筑,已陆续进入建筑与环境更新周期。据统计,北京现有建筑17.46亿平米,规划保留约10.65亿平米,其中已初步确定集中建设区内超过20年以上的可更新建筑2.45亿平方米。虽然城市更新始终伴随城镇化进程,但对北京而言,在当前阶段,城市功能演替与物质环境更迭具有更大的需求和规模。
开展城市更新是北京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必然举措。从投资拉动看,北京的固定资产投资已持续放缓,已从“十二五”时期8%的年均增速下滑至“十三五”时期0.1%的水平,2021年虽同比增长4.9%,但8436.8亿元的固投额还要比2017年缩水5100多亿元。今年1-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有2.8%的增幅,投资放缓趋势仍很明显,亟待寻找新的投资增长点。而从城市更新投资看,2020年北京推介城市更新投资项目达487.61亿,2021年超千亿元,预计“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投资规模约在6千-9千亿,平均每年拉动投资1200-1800亿元,占全市投资比重将超过10%,城市更新是拉动有效投资的重要领域。
图2:北京历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对比
从消费带动看,北京消费下滑趋势明显。自2015年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北京2015-2019年社零额年均增幅9.7%,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但到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社零额同比下降8.9%,超过全国下降幅度5个百分点,2022年1-5月全市社零额同比下降7.7%,北京有效消费乏力。而推动城市更新,将有效激活消费长链,除家装外,还有建材、家电、家居用品、智能产品、节能产品等多类商品消费,以及家政、物业、商业等多类生活服务消费,初步测算,每年拉动北京市场总消费额应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
开展城市更新是北京美好生活目标下的必然行动。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愿景,对住房改善、市政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及社区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北京还大量的老旧小区亟待改造,仅2022年第一批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就确定了366个,面积超过1000万平米。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结构安全隐患、节能性能落后、设施设备老化、综合配套环境较差等问题,同时,其社区治理体系不健全,社区治理运行不理想。城市更新将定向改善居住条件,借力提升基础设施功能,精准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并同步完善社区治理载体建设,健全社区治理体系,助力社区治理有效运行。
有什么——北京城市更新的现状与问题
北京的城市更新有政策法规。当前,北京已初步建立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街区控规—行动计划”的四级规划体系,已出台了40多项配套政策,最终将形成1+N+X政策。其中作为“1”的北京城市更新条例已进入征求意见,“N”项针对不同更新对象的专项政策正逐步完善,“X”项规划、土地、金融、财税、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及相关标准规范也不断健全。
北京的城市更新有经验模式。在城市更新实践中,北京已形成保护性更新、功能性更新、保障性更新、社会性更新等项目更新模式,涌现出雨儿胡同“共生院”、大栅栏杨梅竹斜街保护性修缮、新首钢园区工业遗存利用、王府井商业区精细化改造、百子湾“井点”小微空间改造等一批生动案例,以及“劲松模式”“首开经验”等操作实施模式探索。
北京的城市更新有组织保障。明确了市政府、市委城工委统筹,市级住建、规划、发改、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按职责推动,各区政府负责统筹推进、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本辖区城市更新工作,街乡政府、社区村委协同推动,并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责任规划师参与制和建筑师负责制,初步确立了城市更新的四级行政管理、一会两制的推进架构。与深圳、广州、上海设立专业管理部门模式不同,北京更强调党建引领、组织统筹和体系建设。
北京的城市更新也有问题与不足。突出表现在,政策支撑仍然有待完善,实施推进仍有难点堵点,社会资本参与力度不足,产权主体激励机制缺失,协同治理能力效力不强等方面,亟待强化研究,加快解决。
做什么——北京城市更新的重点与任务
北京的城市更新提出了统筹谋划要求——强调塑造大国首都风范、提升政务环境品质,注重科学配置资源要素、引领城市功能优化,重点盘活提升存量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重精准补足街区短板、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倡导智慧低碳更新、实现绿色生态发展,重视加强遗产保护利用、引领文化传承复兴,强化城市风貌管控、凸显首都城市特色,着力建立城市安全体系、提高城市运行韧性,提出完善市场参与机制、实现多方利益共赢,支持城市治理模式创新、促进智慧精细发展。
北京的城市更新将分圈层差异化推进。按照北京城市空间结构规划,明确“一核”的更新强调保护更新,实现人居环境和谐共融,“一主”的更新突出减量提质,推进功能完善品质提升,“一副”的更新重在承接功能疏解,塑造城市建设特色标杆,“两轴”的更新强调优化首都功能,提升国际城市文化形象,“多点”的更新注重全面承接疏解,推动平原新城发展建设,“一区”的更新重点探索绿色发展,优化涵养地区生态环境。北京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明确各圈层总量约2.45 亿平方米的建筑更新目标,并初步确立了重点项目清单,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开展。
北京的城市更新将以六类项目建设推动。城市更新将以街区为单元统筹、以轨道交通站城融合方式,以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有序推进单项更新改造项目。计划到2025年,完成首都功能核心区平房(院落)10000户申请式退租和6000户修缮任务,力争完成全市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1.6亿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实施100万平方米危旧楼房改建和简易楼腾退改造推动500万平方米左右低效老旧楼宇改造升级,完成22个传统商圈改造升级,有序推进700处老旧厂房更新改造、低效产业园区“腾笼换鸟,基本完成134个在途城镇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30000户改造任务。
北京的城市更新将着力提升生活、生产和公共空间品质。一方面,多渠道推动老城平房区改善,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全方位推动城镇棚户区攻坚,着力缔造宜居空间。通过提高住房供给能力,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通过丰富设施服务供给,提高设施配置适应性,提升交通治理水平,打造高品质出行环境,通过完善市政供给体系,提升可持续支撑能力,通过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平战灾功能统筹。
另一方面,打造优质高效的产业空间。通过加快产业提级、加强数字拓展,推进老旧楼宇升级转型,通过开拓国际视野、强化消费引领,推进商圈商场提质增效,通过“两区”引领、创新探索,推动产业园区更新提质,通过创新赋能、强化活力复兴,推动老旧厂房改造利用。再有,城市更新还将以公共空间的系统性精细化治理、推动城市环境品质提升。通过线轴统领、块点激活,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优化设计、协调风貌,改善城市特色景观环境,改善环境、提升品质,优化城市蓝绿空间格局。
本文已发表于《投资北京》杂志2022年第8期
(投资北京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李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