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支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

发布于: 2024-03-28 18:19
阅读: 9

加快文商旅三大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强大的消费引导和带动作用,是消费资源集聚地和消费市场制高点,在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时期,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商务部《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商运发〔2019〕309号)的任务要求,文商旅消费融合创新既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表征,也是其培育建设的重要手段。

   2021年7月,全国包括北京在内的五个城市已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城市,8月,北京市即发布《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成为北京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具体路线图和行动纲领。在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既是关键路径也是重要抓手。

 

 

一、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一般机理

文商旅三大产业既具有经济功能又兼具社会功能,在技术进步、业态迭代、需求增长等因素的驱动下,文商旅产业融合存在着历史的必然性,三大领域通过资源、要素、业态、市场、政策的交叉、渗透、重组,产生“1+1+1>3”的叠加效应和放大效应,从而形成文商旅消费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格局。从影响文商旅融合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来看,三者的融合发展具有资源整合、业态嵌合、市场复合、要素聚合及政策统合五大作用机制。

(一)文商旅产业资源整合机制

资源整合是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一方面,文化、商业商务、旅游三大产业具有文化IP、知识产权、品牌影响等无形资源的依赖性,通过推动文商旅各类无形资源共生共用,尤其是IP叠加延伸,能够有效带动产品开发、服务供给和市场消费协同,能够有效提升文商旅资源的重新配置效率,实现无形资源在文商旅三大产业中最大化的转化利用。

另一方面,文商旅三大产业具有对文化场馆、文物遗产、商业设施、景区景点、公共平台等有形载体资源的依赖性,通过在一定经营空间内推进各类文商旅有形资源共建共用,因地制宜地植入文商旅经营内容,就能够实现文商旅产业各类有形载体利用效用及综合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再有,文商旅三大产业内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商、旅产品和服务,是最为根本的经营资源,通过推动文、商、旅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战略整合、业务联营等,就能够引发文商旅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流程、经营环境再造。

(二)文商旅产业业态嵌合机制

业态嵌合是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一方面,文化、商业商务、旅游产业通过互嵌发展资源、互植服务内容、互导客群流量,开展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产业分工及协作,重构产业价值链,实现同心跨业经营,丰富产业内涵,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各类资源,从而实现文商旅业态融合后的规模经济效应。

另一方面,文商旅产业链通过交叉延伸、纵横拓展,打破原有产业边界,实现业态的重组,同时,还将叠加商业及盈利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及服务创新、业态创新等,实现业态功能的互补,从而催生文商旅新的业态、产品及服务,赋予文商旅产业新的附加值和新的发展动能,从而实现文商旅业态融合后的整体业态升级。

(三)文商旅产业市场复合机制

市场复合是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文商旅消费本身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三大产业的经营场所和消费群体也具有较强的复合性,通过文商旅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寻求三大产业间市场交叠圈层,强化三大产业原有的供给服务体系,在提升原有文商旅消费规模及水平的基础上,还将创造新的文商旅消费市场。

另一方面,文商旅既有融合也各有独特的消费渠道及宣传推介平台,通过渠道和平台的融合,能够形成更有效的文商旅服务供给,通过三者平台渠道交叉赋能,既借助文化产业的传播渠道营销旅商产品,利用旅游产业的推广手段营销文商产品,借助商业商务的经营平台营销文旅产品,便形成了整合后新的文商旅消费平台,使文商旅产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四)文商旅产业要素聚合机制

要素聚合是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纽带。一方面,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要素进入文商旅领域,垂直整合文商旅的产业链、价值链、空间链,提升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推动资本、人才等核心产业要素在文商旅产业间的交流互动,强化支撑要素在三大产业间的交互配置,有效提升文商旅产业的要素支撑能力及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带动三大产业运营管理融合以及服务水平提升,实现文商旅产业的要素升级。

(五)文商旅产业政策统合机制

政策统合是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一方面,破除文商旅产业管理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通过行政管理的改革,实现文商旅产业行政管理有机协同,减少产业之间进入壁垒和不当利益竞争,建立适合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框架,促进文商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政策体系、发展规划体系、规范标准体系等,打破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各类政策瓶颈,设立三大产业交互进入、多维融合的引导政策,形成文商旅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市场监管,构建政策统合的全新市场秩序。

 

 

 

 

图表1  文商旅融合发展的一般机理示意图

 

 

二、北京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基础与现状

北京的文商旅产业资源首屈一指,三大产业发展优势显著,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在北京进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阶段,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势头更劲。但是,全市还存在诸多阻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与速度,亟待通过有效的顶层设计加以解决,释放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力与效能,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与建设。

(一)北京市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基础

北京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北京广播影视中心地位坚固,影视制作机构近万家,占全国1/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持证机构125家,占全国1/5;近百家影响力广泛的短视频、直播、社交、资讯聚合平台等,影院300余家,银幕数约2000块,电视剧制作数量约占全国的1/3,自制网剧约占全国2/5,电影产量约占全国一半。北京文化演艺中心独一无二,拥有140家剧场,全年演出约2.5万场次,观众超千万人次,票房收入近20亿元,全国最高,中央级文化演出院团90%在京。北京艺术品交易举世闻名,艺术品拍卖企业近170多家,约占全国的1/3,拍卖交易额约占全国的70%。北京动漫游戏走在前列,产值已超千亿元,约占全国的1/5,动画片产量约占全国1/10,游戏出口超400亿元,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产品覆盖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游戏市场占据重要位置。北京新闻出版中心实力雄厚,全市设有实体书店1938家,万人拥有书店数0.9个,北京地区报纸291种,期刊3174种,占全国报刊总量超过1/3,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分别占到全国的8%、11.5%、11.5%。北京文艺创作领域最为活跃,汇聚了全国最多工艺、美术、雕塑、摄影等视觉艺术以及表演艺术、文学艺术等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及产业化步伐走在全国前列。北京市文化产业发达,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达到1.76万亿元,比2019年增长37.5%,利润总额达1429.4亿元,从业人员64万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加值已达到736.8亿元,同比增长8.4%;北京已认定98家市级文化园区,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文化领域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国一半左右。

北京旅游资源基础雄厚、旅游产业头部效应显著。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是全球拥有量最多的城市;截至2021年,北京市共有224家A级景区,其中5A级旅游景区共有9家,4A级旅游景区共有72家;北京共有439家星级酒店,其中,五星级酒店就达到64家,四星级酒店达124家,全国排名第四位;北京作为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奥运遗产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北京旅游产业发达,是处于全国头部地位的旅游城市,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年北京市旅游收入仍达到4190亿元,同比增长44%,旅游接待量达2.5亿人次,同比增长39%,在疫情前的2019年,北京市旅游总收入6224.6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3.2亿人次,旅游餐饮和购物总额3281.9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27%。

北京商业商务资源丰厚、商贸商务产业发展良好。北京共有52个成熟商圈,王府井商圈被商务部确认为“全国示范步行街”,前门大栅栏商圈成为“中华历史文化体验街区”,国贸商圈、三里屯商圈的国际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全市大、中、小型商场、超市林立,717家离境退税商店居全国首位,八类基本便民商业网点达到9万个,基本实现社区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全覆盖。北京市写字楼总存量超9000万平方米,其中甲级写字楼超过1000万平方米,乙级写字楼超过700万平方米;全市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超过18万个。北京市商业商务服务业十分发达,商务服务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1万亿;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43640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67.7亿元,网上零售额超过4000亿,全市市场总消费额比上年增长11.0%,达到2.8万亿,消费市场整体恢复至2019年疫情前水平。

  • 北京市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现状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刺激了文商旅创新融合。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了近三年的时间,对文商旅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文商旅产业的创新融合。一方面,在疫情影响下,文商旅产业均在寻求新的市场增长点,具有文商旅线上消费及虚拟消费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另一方面,三大产业线下业态也在“抱团取暖”,各类经营主体均在强化文商旅融合业务拓展,各类经营载体、渠道等均在承载更多文商旅融合产品及服务经营等,如2021年京东国际开发的“音乐+电商”新模式,2021年北京服贸会推出多个文化创意产品,推出系列直播活动,成为疫情影响下文商旅加快融合的典范。未来各级政府将针对疫情影响,加强政策引导,兼顾短期扶持和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文商旅各类市场主体也将强化自救和整合升级,在此背景下,文商旅产业必将进一步加快融合发展。

宏观利好政策驱动文商旅产业的加速融合。近年来,在国家及北京市政策驱动下,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加速趋势。从国家层面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19〕42号),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23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发改就业〔2020〕293号)等系列政策出台,强化了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的顶层设计。从北京市级层面看,去年发布的《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加快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早在2019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政策加快了全市文商旅融合发展进程。

各领域市场探索引发文商旅产业深度融合。在产业创新、技术变革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展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探索,文商旅融合发展逐渐从市场的“跨界化”向“无界化”的更高阶段演进,形成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从产业创新的视角看,源于创新跨界的泛商业、泛文旅已成为市场的新供给,2021年被媒体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概念的兴起,迅速掀起了文化产业内容生态、数字游戏、文旅文博领域的关注热潮,更好地融合文化、景观、商业等元素的消费项目受到市场热捧,形成一大批沉浸式、体验式、情景式的文商旅新业态消费场景,未来文商旅融合各领域自身业态的升级及新兴融合业态发展将呈现更加蓬勃的趋势。从技术变革视角看,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文商旅融合发展赋能,驱动文商旅线上、线下业态发展,供给方、需求方的各个层面均呈现深度融合趋势,随着未来技术的进步及文商旅产业自身的发展,技术的赋能将更加深化文商旅的深度融合。

  • 北京市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问题

当前,由于缺乏统筹,北京市文商旅领域各自为谋、各行其是,三大领域存在资源分割、业态分化、市场分立、要素分散、政策分治等问题,全市的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仍存在多重阻碍及制约。

文商旅产业资源存在分割。文商旅产业的各类核心经营资源分属不同层级、不同权属和不同主体,尤其是北京的文化资源权属单位行政层级较高,资源的区域统筹较难。作为文商旅领域的IP资源分散在不同主体,由于缺乏统筹平台、机制与体系,其挖掘与转化力度相对较弱,IP转化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同时,文商旅产业各类经营载体资源的功能相对单一,难以承载文商旅融合业态发展。文商旅产业各领域的市场主体在业务资源整合方面的主动性相对较弱,难以形成发展合力,关联经营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文商旅产业业态存在分化。文商旅各细分业态本身存在紧密的上下游关系,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手段、服务体系、融合平台及市场机制等,全市文商旅关联业态之间的价值链、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嵌合不深,三大产业仍是分化发展、各行其道,业态嵌合力度还有待加大。

文商旅产业市场存在分立。文商旅三大领域中本身具有较大规模及较多空间的市场交集,但是由于全市文商旅产业互为关联消费、延伸消费、衍生消费的市场消费需求和价值识别不足,其交集与融合市场的挖掘与拓展更是不足,未能充分兑现文商旅市场融合带来的市场商机,全市的文商旅各领域存在着市场分立问题。

文商旅产业要素存在分散。全市文商旅各领域的人才、资本等相关要素分散,各行业间的要素流动与交互不足,难以发挥核心要素的相互支撑作用。同时,支撑全市文商旅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的内容、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在各领域间的流动与交互也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文商旅产业各领域创新发展的活力。

文商旅产业政策存在分治。文商旅各行业主体的投资准入、业务开展、政策支持、监管服务等各类事项的管理既有专业职能部门,又有各综合职能管理部门、园区管委会等多部门承担,其管理部门交叉分散,由此而带来文商旅行业管理事出多口、政出多门问题,难以形成管理合力、政策合力与服务合力,不能适应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与需要。

 

三、促进北京文商旅融合发展建议

在首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北京应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长期影响,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完善文商旅产业交互赋能机制,深入推动文商旅资源整合、强化业态嵌合、推进市场复合、促进要素聚合、实施政策统合,全面激活高品质的特色文商旅消费,有力地支撑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一)推动文商旅产业资源整合

遵循资源整合机制,强化政策引导,搭建整合平台,全力推动文商旅领域的各类资源整合,完善资源联动机制,重点推动IP资源整合,促进文商旅载体功能持续融合升级,推动企业经营资源整合,显著提升全市文商旅发展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水平,夯实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基础,使文商旅产业资源成为支撑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资源。

一是推动文商旅IP资源整合。探索推进“IP挖掘工程”工程,建立文商旅IP调查、申报及评估机制,动态梳理彰显时代特征、区域特色、文化特性的IP,深入挖掘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老字号”“驰名商标”“A级景区”等旅游及商业IP资源,整合文商旅IP资源,建立知识产权完备、内容持续更新的文商旅IP数据库。搭建IP确权保护服务平台,强化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以及地理标志、商业秘密等确权与维护,推进区块链、公钥加密和可信时间戳等技术应用,提升数字版权证书、侵权检测系统等工具对IP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建立系统完善的文商旅IP确权与保护体系。搭建IP转化平台,强化IP授权交易服务,创建IP向相关设计产品转化的IP产品原型中心,以及向相关服务转化的IP内容孵化中心,全面盘活文商旅IP的商业价值,推动文商旅IP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推动文商旅载体资源整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完善建设改造标准,优化建设审批程序,鼓励存量大中型商超及商务楼宇进行全面改造或“微改造”,加强重点商圈及特色商街改造支持,强化引入观剧、观影、阅读、展览、餐饮、娱乐、特色文化教育、主题购物、运动健身、民俗体验、文化休闲等文旅业态的经营空间功能,引导传统购物型商超向文商旅服务综合体升级;提升商务楼宇品质,按照全市新基建推进节奏,增加楼宇公共空间的数字化终端装备,强化数字文娱信息、商业信息传播,推进有条件的商务楼宇提升文化休闲服务配套,创建“有文化、有温度的商务楼宇”群。适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功能扩展,完善便民性、配套性商业服务消费,促进有条件的文化娱乐及文化休闲场馆设施功能延展,增加特色文化休闲及特色商业消费内容;支持有条件的文化娱乐、文化休闲场所、旅游景区景点等提升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及特色商业服务功能,重点发展参与式、体验式的文商旅消费新业态,实现联动经营,形成一批消费“微地标”。

三是推动文商旅企业资源整合。以推动文商旅渠道、客户资源拓展为重点,以促进文商旅企业联动经营为核心,以支持文商旅企业创新发展为关键,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文商旅同业及异业联盟,推动文商旅企业业务的交叉、渗透及互促,支持文商旅企业间开展交互业务外包、交互特许经营、交叉产品价值包拓展等融合性业务。针对性地研究国有文商旅企业的资产整合方案,推动通过交叉持股、资产划转等多种方式,实现国有文商旅经营资源的统筹利用;探索依托现状资产交易机构搭建文商旅资源资产交易平台,推动各类文商旅企业间通过合资、整体并购、股权转让、产权转让等多种方式实现跨行业、跨领域的整合,实现文商旅经营资源整体化运营。完善全市文商旅总部企业名录库建设,积极引入平台型、枢纽型企业和机构,支持国际国内要素市场平台落户,以新型文商旅产业组织贯通融合发展链条。

  • 强化文商旅业态嵌合

依法依规放宽文商旅产业的市场准入,大力推动文商旅产业链的深度嵌合,全面促进“文化+旅游”“文化+商业”“旅游+文化”“旅游+商业”“商业+文化”“商业+旅游”“文化+商业+旅游”交集业态发展,推动文商旅产业互导流量、互嵌资源、互植服务,形成优势互补且特色突出的文商旅一体产业链,大力发展文商旅融合迭代的新兴业态,形成文商旅业态嵌合的协同效应聚合效应叠加效应,使文商旅融合业态成为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最具潜力的业态。

一是促进“文化+旅游+商业商务”业态发展。推动文化资源、文化行业与商旅产业的客群、服务、资源交互,重点促进“文化+旅游+商业商务”交集的文化演出、文保文博、艺术品交易、发行放映、文化经纪等细分业态发展。重点推行首都日场演出计划、打造首都特色旅游演艺板块、发展商场特色演艺、打造“演艺剧线”,支持有条件的剧场探索推进“共享剧场”“分时租赁”等新型服务,强化首都文化演艺品牌。建立北京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及非遗研究推广基地建设,提升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产品设计、制作水平,支持其产品及服务创新,支持其进入线上线下商业渠道,创建非遗技艺产品品牌,支持表演及活动类非遗项目创作展演及活动开展,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运用XR、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文博云游产品,推动文博资源数字化升级。完善艺术品评估、鉴定、交易服务体系,打造国际化的拍卖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商场、文化场馆以及商圈、商街、文化园区等发展水幕、球幕、天幕、轰趴、VR电影等,扩大观影消费;支持实体书店特色化发展,以“书+N”业态,不断强化文化休闲的场景体验,打造内容丰富的消费空间。发挥文化经纪、票务服务的枢纽功能,促进文化会展及活动等服务进入商旅渠道。

二是促进“旅游+文化+商业商务”业态发展。充分全市旅游资源、市场、客群等综合优势,深入推动旅游行业与文化产业、商业的融合,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及形态,以商业拉动旅游综合消费。开发一批主题形象再现、风情环境再现、历史故事再现及虚拟时空再现的文旅体验产品,深度开发具有首都特色的个性化、定制化、精品化文化游线。重点开发一批VR体验馆、互动体验馆等驻场文娱项目,谋划一批影视动漫、网游出版行业中热门IP的线下精品主题乐园孵化项目及户外运动及休闲娱乐项目,丰富景区、场馆、场所的文化体验及消费内容;重点开发一批动漫、网游、数字影音等线上的主题数字娱乐产品,丰富驻地旅游导览、内容体验手段。以“北京礼物”为抓手,加大特色旅游商品在旅游景区、商业街区、文化园区等卖场的营销网络布局,加强线上线下的产品宣传及推广,因地制宜地提升景区、酒店等旅游服务载体的特色商业比重,做强旅游商品业态。用足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国际消费枢纽功能,以及全市重点商圈资源,谋划多样化、品质化、场景化的系列主题购物季活动,做强购物游业态;立足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及优势,打造特色的商务会奖游服务体系,积极承办各类国际活动,支持开发特色的商务会奖旅游产品,强化特色商务会奖游品牌。

三是促进“商业商务+文化+旅游”业态发展。适应商业转型升级趋势,推进文化资源及文化休闲业态导入商业服务体系,推进旅游客群在商业载体的导入,持续提升商业消费水平。支持大型商场、商超等商业服务载体实施品牌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商业文化品质,提升商业品牌文化价值;引导全市重点商圈、特色商业街、大型商超等因地制宜地引进特色影院、特色剧场、特色书店、主题室内娱乐、文化展览、健身休闲、文化艺术教育培训等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态,为传统商业的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以推动“老字号”商业、免税店、文创商品专卖等业态发展为抓手,推动有条件的商场、商超开设非遗商品、老字号商品、文创商品等旅游商品售卖专区,强化商业服务中的旅游购物业态发展,积极引流旅游消费需求。提升“夜京城”主题,推行文化商家安全认证及夜间健康文化品牌认证,培育首都夜间经济的“文化芯”,丰富夜游产品体系和夜间购物消费体验,塑造“夜间打卡地”“夜明珠”等多类夜场消费地标。

四是促进文商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深入研究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下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把握文化、旅游、商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特征与趋势,推动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推进文商旅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培育“数字文商旅”服务品牌。着力推动数字内容产业集群化发展,重点培育数字传媒、数字音视频、数字出版、动漫网游等四大数字内容业态,培育文商旅融合发展新支撑与新动能;重点促进第三方支付服务、应用商店服务、移动商务服务、移动生活服务等四大应用增值服务业态发展,提升应用服务业态发展水平,强化对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应用服务支撑。

(三)推进文商旅产业市场复合

遵循市场机制,强化需求识别,聚焦交集市场,推进商圈、商街、文化园区等线下渠道文商旅融合消费功能升级,推进线上线下对文商旅资源、产品、服务、品牌的平台化宣传推介,完善消费促进体系,提升文商旅市场复合度,放大关联复合消费效应,使文商旅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在消费终端的经济价值转换,使文商旅融合消费成为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最为活跃的消费形态。

一是推进商圈等渠道功能复合。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市52个商圈、“两区”高端商务片区、临空经济区消费枢纽等布局,推动传统商圈商业业态升级,深入推进文旅+商业融合发展,提升文旅消费业态比重,提升城市时尚消费活力强化其文商旅融合消费渠道功能。推动文化商圈渠道功能提升,培育新型文化商圈,强化城市文化会客厅功能,强化其文商旅关联消费承载,提升文化园区的消费环境,打造文商旅综合消费新渠道,构建其文商旅融合消费渠道功能。 

二是推进宣传推介复合。整合文化、商业、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宣传、推介、销售渠道,联合政府、企业、机构、中介组织等各方力量,共同搭建区域文商旅资源、产品、服务的宣传、推介和营销平台;有效嫁接文商旅企业、产品、活动、场景以及政策、项目、载体等宣传,适应自媒体、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创造现象级、话题级的宣传事件;依托票务在线平台以及相关电商平台、在线娱乐服务平台等,探索支持文商旅企业购买在线平台的上线服务、优先推介服务及额外宣传服务等相关在线服务政策,促进文商旅企业的线上宣传及产品与服务推介、交易,增加品牌影响及消费粘性。借助国家与北京市重大海外旅游宣传活动和海外营销渠道,加强海外宣传推介,提升文商旅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推进终端消费复合。争创全国城乡扩大文化消费示范城市,创新促进文化消费政策,应对新冠疫情对消费的影响,探索文化消费税费补贴政策,将居民文化消费产生的实际纳税按一定比例给予财政补贴,联合金融机构推行文商旅消费信用卡,以信用卡积分折扣等方式刺激居民消费;建立文商旅消费评价积分制,激励居民参与消费评价,以积分奖励用于文商旅产品及服务的再消费。办好“北京消费季节”“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等文商旅消费活动,强化文商旅服务品牌建设,全力释放居民文商旅消费意愿。提升支付便利程度,制定消费大数据热力布局图,加大热销品研发及创新,支持线上消费,提升文商旅的消费水平。

(四)促进文商旅产业要素聚合

依据要素聚合的机制,强化产业要素创新,重点提升技术要素的赋能作用,重点强化人才、资本等要素的支撑能力,在支撑文商旅各领域转型与升级基础上,力争通过技术、人才、资本等核心要素的聚合,促进核心要素有序流动,激发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聚变,使文商旅产业要素成为支撑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驱动力。

一是提升技术要素动力。梳理文商旅领域关键底层技术、融合发展技术及重点应用技术目录,重点锁定文化保护、创作与传播,以及智慧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构建文化资源分类与标识、多媒体内容知识化加工处理、VR/AR虚拟制作,基于数据智能的自适配生产、智能创作,文化产品多渠道发布、多网络分发、多终端呈现,文化产品价值评估与版权交易、文化产品与服务质量评测,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与侵权追踪、舆情分析与内容安全监管、文化艺术品鉴定、文商旅大数据分析引擎技术、数字化采集与管理、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推荐,以及移动式云端游客服务中心、智能旅行机器人助理、可视化可交互的旅行交易系统、面向入境游客的多语言服务系统、社交型地图和综合交易平台,体感支付、人脸识别支付等新型电商支付等技术体系,加强文商旅领域的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关键底层技术及应用技术研发与引进,形成一批支撑文商旅产业各领域及融合发展的技术成果。推进文商旅全领域、全环节、全链条的技术转化与应用,大力推进智慧商圈、智慧商街、智慧园区、智慧景区、智慧场馆等建设,增强文商旅信息化场景服务,强化科技赋能作用。

二是提升人才要素能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服务机制,建立文商旅高端人才目录,打通人才引进的“中梗阻”,聚焦文商旅融合发展所需要的高端人才,赋予文商旅企业更大的人才引进自主权,加大复合型人才引进力度,推行文商旅融合项目及企业的“人才+项目+平台”的引进机制,加强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的人才队伍培育。实施推进人才分级服务机制,加大对做出贡献的各类人才激励,支持专业人才从事文商旅融合发展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创意制作项目的开展,支持各类人才投身于文商旅融合发展新业态的创新创业,提升人才要素支撑能力。聚焦文商旅产业用人单位和人才集中反应的难点痛点问题,实施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人才服务使人才能够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三是提升资本要素活力。积极开展针对文商旅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解决文商旅企业融资难题,探索构建金融创新服务的“沙盒机制”;引进专业的文创银行、文化保险、文化证券、文化企业股权转让平台等文化金融市场主体,支持各类文化金融服务主体扩大业务范畴,将相关文创金融政策及服务覆盖到文商旅企业及融合发展项目。加强与银行、创投、保险、证券等机构合作,建立“信保贷”“投保贷”联动机制,为文商旅企业提供全成长周期服务,形成“银行+政府+担保+保险+创投+中介”统一结合的金融服务体系,用好各类金融服务对接平台;促进产业投资与文商旅企业及融合项目的多层次对接,支持开展基金投资,强化众筹及其他互联网金融融资服务对文商旅企业及融合项目支持,强化文商旅融合发展中的版权孵化、模式创新、业态融合、资产整合、市场拓展的金融保障,以资本要素推动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

(五)加大文商旅产业政策统合

遵循政策统合机制,以建立健全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为基础,以强化文商旅融合发展扶持政策为核心,以加强文商旅产业服务及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强化推动三者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形成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政策合力,使文商旅产业统合政策成为推动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是实施组织管理的统合。加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领导,结合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特点,组建由高层领导挂帅、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高级别领导小组,形成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跨部门管理协同体系;健全文商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常态化管理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定期联系会议制度,加强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活动会商,及时有效地处理文商旅产业经营中的突发情况,形成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工作合力。推动建立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相关产业联盟、商会、协会、学会组织,构建政府、行会组织、第三方服务机构、企业与机构等多方协同合作的新型产业组织服务体系,加大对相关培训、论坛等活动的支持,鼓励各类跨行业中介组织间交流合作,多维度、多层次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

二是推进扶持政策的统合。重点针对“重文而轻商旅”的政策失衡问题,争取多渠道资金,加大文商旅领域相关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完善专项资金全过程管理体系,更精准、更高效地发挥政策性资金的引导及支持作用,重点帮扶中小微文商旅企业渡过疫情影响难关,重点支持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节点型、枢纽型、平台型项目,重点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文商旅领域。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趋势导向,制定系列支持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政策,强化政策的创新,提升政策的精准性、公平性和有效性,加强政策效用评估,强化政策落实,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强化政策扶持激励和引导调控作用,营造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

三是强化产业服务的统合。完善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相关统计;加强大数据技术应用,建立文商旅产业大数据信息库,建立文商旅消费数据监测体系,强化对文商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预警及科学引导。完善在线行政审批系统、产业统计分析系统、行业安全监管系统等,提升行政管理信息化水平,探索文商旅相关部门联合监督、联合执法、联合行动机制,强化市场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推动形成政府主导、条块结合、行业自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优化文商旅市场环境,加强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公共卫生等服务保障,强化文商旅企业商户运营保障。落实全市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重要举措,按照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5.0版政策及持续优化的政策,深入推进文商旅产业的对外开放,不断优化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营商环境。

 

本文首发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22),书号ISBN978-7-5228-0942-7

 

(投资北京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李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