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创新局面

发布于: 2024-03-19 14:01
阅读: 70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就开展试点工作,进一步破除阻碍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要素协同配置效率作出部署。

 

劳动力市场作为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其一体化是指在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的机制作用下,地区间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实现区域内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高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对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证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是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举措。

 

一、京津冀劳动力要素市场存在的问题

 

人口要素储备不足问题日益显现。京津冀地区与我国人口发展的大形势一致,老龄化少子化情况日益加剧,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下降。同时,非首都功能疏解、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导致京津冀区域人才供给及劳动力资源流失明显。协同发展以来,京津冀常住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在全国的人口占比连续多年下降。

 

公共服务差异及户籍制度阻碍劳动力流动。京津冀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落差较大。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河北与京津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制约了不同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也影响着劳动力流动。另一方面,京津冀处于割裂状态的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不公平待遇,严重阻碍京津冀地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劳动力市场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河北省虽然拥有庞大的就业人群,但以传统重工业、服务业和农业为主,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流动性不强,与京津两地对专业技术、现代服务业岗位劳动力的需求匹配不够。京津冀人口流动仍呈单向进京为主,研究显示北京的流动人口中超过五分之一是河北籍,且以务工为主体,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相对欠缺。京津冀地区知识失业严重,也影响着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二、推动京津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的建议

 

完善区域人口流动管理机制。围绕首都功能优化和京津冀产业协同,拓宽三地流动人口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合作广度和深度,引导人口合理分布。聚焦首都为核心的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以通州-廊坊北三县、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等为重点,完善区域快线连接,加强公共服务合作,推进环京周边地区职住协同,以同城化就业服务和养老协同促进区域人口协同。

 

加强“三链”联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优势,实施京津冀传统产业升级赋能计划,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数字化赋能津冀传统产业升级。发挥北京服务业优势,促进津冀积极优化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区域内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劳动力吸纳水平和就业质量。开发和利用好京津冀老年人力资源,在产业结构优化转型时发挥积极作用。

 

完善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三地养老、异地就医及医保结算等制度的完善和实施,探索三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等的转移接续机制。针对不同城市之间保障水平、保障标准、补贴水平的不同,积极培育区域性的社会保险市场,加强京津冀城市之间的互通和互认。建立健全三地共享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三地的社会保障信息共享水平。

 

完善技能评价与资质互认机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京津冀人才引进、人才落户、奖项评定等事项,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以通州-廊坊北三县为试点,建立统一互认的人才评价和行业管理政策,推动试点政策向北三县延伸。

 

(作者:投资北京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高级研究员 张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