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动向

发布于: 2024-03-27 14:04
阅读: 34

2023年,正在经历重要转折的中国旅游业,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都迎来了全面复苏。据多家旅游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位居多份榜单上国内热门出游目的地前列,底蕴深厚的历史建筑和博物馆、新潮时尚的文艺青年聚集地、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区都成为外地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随着人们出游意愿的增强,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北京文旅产业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动向。

 

文旅产业快速复苏

 

产业规模基本恢复。2022年,北京市共接待游客1.82亿人次,旅游收入降至2520亿元。随着疫情管控的开放,北京文旅市场快速复苏,并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23年“五一”假期,众多京内外居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出游需求得到释放,旅游团接待量增长迅速,环球影城创单日入园人数新高,王府井商圈日均接待量达30万人,故宫、恭王府等热点景区门票节前就已被约满,重现人山人海的景象。中秋国庆假期,北京市接待游客更是达到1187.9万人次高峰,比2019年增长12.9%;旅游总收入155.7亿元,比2019年增长21.9%。据预测,2023年游客接待量有望达到3.3亿人次,旅游收入可达6000亿元左右。

 

政策加持促进文旅复苏。北京文旅业复苏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为了提振市场信心,北京市相继出台了《北京市扩大文化和旅游新消费奖励办法》《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持续发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2023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旅游惠民政策,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支持开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旅游消费新产品、科技赋能旅游消费新场景、发展“旅游+”“+旅游”的产业融合新业态以及推出“北京礼物”新商品,促进商旅文体消费融合发展,刺激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提振了市场信心,助力文旅市场持续向好。

 

各类细分市场逐步回暖。北京本地人口旅游休闲需求巨大,游客群体以80、90后为主,休闲度假游、生态游、城市购物仍为主流,文旅产品的创新、新场景的打造,吸引了大量本地游客群体体验消费,成为本地旅游市场的主要支撑。疫情管控放开以来,企业的差旅需求逐步恢复,大量外地商务人士来京开展考察培训、交流会议、团队建设、奖励旅游等活动,推动了商旅市场的复苏。随着国际航线运力的恢复,入境游客也将逐步增多,进一步填充文旅市场。

 

三类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北京文旅资源丰富,既有历史人文街区,也有自然风景区,还有主题公园等城市景区,从开发运营主体来看,北京文旅市场主要由三类企业组成:一是以首旅集团、首开城市运营服务集团、首创置业为代表的市属国有文旅企业,其发挥雄厚资金、优质旅游资源和资产优势,打造了包括环球影城、王府井、北京展览馆、朗园等知名文旅品牌;二是以朝阳文旅集团、海淀文旅集团、顺义文旅集团为代表的区级文旅平台企业,其依托属地旅游资源和稳定的区企关系,建立朝阳公园、三山五园、八达岭等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全产业链体系;三是以华侨城、华熙集团、中创寰宇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利用领先的技术,在企业所擅长的领域深耕,依托专业的团队运营欢乐谷、798-751艺术街区、遇见博物馆等已形成品牌效应的景区。在此竞争格局之下,北京的景区已形成城区以历史人文为主、京郊自然风光为主的“二重奏”态势。

 

六大发展新动向

 

近年来,随着人们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的提升、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强、城市更新政策的发布以及科技水平的进步,北京市文旅行业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动向:

 

新动向一:市民出行“更周边、更户外、更乡村”。疫情影响了人们的旅游习惯,大家愈发喜欢户外旅游,周末郊区游成为市民的主要选择。据统计,市民出游选择郊区游的比重从2019年53.6%上升到2022年60%,京郊游成为在京游增长的主要支撑,尤其是京郊民宿凭借其独立性和私密性迅速蹿红。目前,品质高、地理位置优越、体验项目丰富的民宿依然火热,精品民宿入住率仍然在90%以上。

 

图1 京郊精品民宿

 

新动向二:借助城市更新政策打造特色街区。随着《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的发布,北京市对多处老旧建筑进行升级改造,一个个概念新颖、特色鲜明、环境舒适的酒吧、书店、咖啡店让老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东城区隆福文化街区通过片区式更新的模式,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协调共融的世界级文化艺术消费目的地”;再如,石景山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实践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活化、利用,改造了多项惠民市政设施、升级了多处市民文化休闲空间、打造了多个京西特色文化小微展馆、营造了多组商业文化体验院落,形成了古韵新生沿街网红商业模式。

 

新动向三:“小而美”的景点成为时尚新地标。文旅融合发展的全新时代已经揭开序幕,“钟书阁”“故宫角楼咖啡”“首钢大跳台”“SKP-S”等越来越多“小而美”的景点成为展现北京城市新面貌、新趋势的地标,带动了周边景区的人气和活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连续三年评出100个北京网红打卡地,涉及自然景区、人文景观、文化艺术、阅读空间、街区园区、餐饮及创新零售、夜间经济、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新消费场景等多个类别业态,成为北京文旅消费的又一份官方指南。

 

图1 故宫角楼咖啡

 

新动向四:文博游成出游“新宠”。伴随“博物馆之城”建设,博物馆热潮悄然兴起,年轻群体的加入为文博游注入新鲜动能,各色文创产品、数字文物,为文博爱好者提供博物馆全新的“打开方式”,国潮显露出旺盛的生命力,故宫猫、雍和宫香灰手串等文创产品持续出圈,文博看展、文化演艺、国风国潮逐渐成为旅游新风尚,“旅行+看展”、“旅行+刷博物馆”的文博游受到市场青睐。博物馆热潮既源于文化消费的需求牵引,也源于行业主体不断创新的供给驱动,充分体现了观众与文博场馆之间的“双向奔赴”。

 

新动向五:骑行成为首都市民新风尚。随着城市慢行、低碳出行等概念深入人心,城市观光骑行、郊区踏青骑行活动成为周末活动的新热点。在长安街上,骑行游客哼唱着《我和我的祖国》,心胸无比开阔;在京城胡同里,游客们陆续骑行打卡历史坐标,一步一景中感受古城风韵;在亮马河畔,骑行者的欢笑声时而飘过,体验时尚炫酷新北京。北京市文化旅游局也推出了“边骑边逛•有FUN有YOUNG——北京21条文旅骑行线路”,并联合百度地图APP制作线上北京骑游地图,为骑游者营造边骑行、边聆听的快乐体验和便捷服务。

 

新动向六:科技赋能推出文旅新业态。在科技创新和变革推动下,沉浸式旅游成为景区标配,首都博物馆、世园会等多个景点和演艺场所通过裸眼3D、卫星遥感、数字孪生、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为游客带来新的场景体验,数字藏品等新产品衍生出了文旅新业态。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带来新的产业发展前景,让人们在旅游的欢乐中感受文化的新魅力,在科技的加持中感受文旅的新活力。

 

未来,北京市文旅产业将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体系为主线,通过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串联起500余处文物景观,形成“一城三带”的空间布局,并在产业加速复苏、政策扶持发力、行业竞争升级的三重作用下,持续释放新潜能,步入市场内生和创新驱动的新常态。

 

(作者:投资北京研究院 高级研究员 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