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民生保障工作的思考

发布于: 2024-04-02 17:30
阅读: 12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巩固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和开启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形势和新任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望新要求,而改善民生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重要内容。在民生问题上,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发展领域,包括社会公平正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获得感、人的全面发展等,构成了完整的民生发展体系和保障体系。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党中央进一步要求加大“六稳”工作力度,提出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新任务,也对民生保障工作的推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调查研究工作者的视角,对于新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一些实践性思考。

    一是掌握现状,研究分析民生保障的现实基础

    立足问题导向,系统梳理“十三五”期间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保、公共文化体育、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基础数据,对标规划发展目标及国家和地方相关建设标准,分析民生保障的现状供给能力及需求缺口,客观定位民生保障发展水平,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短板、制约因素,结合城市发展战略和“十四五”期间民生保障工作重点,分析民生保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在此基础上明确民生保障工作优化和改善的起点和方向。

    二是问需于民,研究分析民生保障的问题和需求

    立足需求导向,基于对民生供给现状的分析,紧扣民生发展和保障体系,构建居民主观满意度评价指标,采用科学抽样方法,对居民进行民生服务领域的满意度调查,探索居民满意度、需求和偏好规律,充分研判居民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相关诉求,在推进民生保障供给侧优化的同时,辅之以需求侧民生保障需求分析和研究,为优化和提升民生保障体系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建议,研究结果同时也可应用于基层治理、公众参与、社区建设等需要居民参与的各类方案。

    三是明确目标,构建民生保障体系的任务和项目

    立足现实导向,根据民生保障的实际发展情况,发挥各领域资源优势,以试点推广的形式,提出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保、公共文化体育、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和项目,从标准建设、设施建设、投融资等方面同步推进,实现各领域民生保障体系的共建共治共享。

    四是狠抓落实,构建民生保障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立足未来导向,基于对民生保障的发展研究和民生体系构建,梳理形成问题及政策清单,同时结合数据获取可行性,分别从实际供给投入情况和公众使用评价层面设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过程性指标,如镇街实际开展民生保障工作情况;结果性指标,如居民实际享受的服务项目内容等; 客观性指标,如所供给的基本服务领域、服务数量、服务结构等;主观指标,如居民的满意度等。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调查为手段,及时、客观掌握民生保障的供给及需求现状,探索居民需求偏好的变化规律,对民生保障现状进行动态测评;建立科学数学模型,计算和预测需求缺口,精准研判阶段性缺口情况和工作短板,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数据依据;预留接口,逐步形成动态体检监测机制,通过数据的不断更新和积累沉淀,对民生保障水平定期“体检”,帮助政府部门精准认知 、总结阶段性问题,形成“民呼我应、精细治理”的动态治理机制,为政府进一步优化民生保障体系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提供数据支撑和路径分析,科学解决了政府“供给侧”与居民“需求侧”脱节的问题。持续提升居民获得感。

(作者:北京中观经济调查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王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