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振北京消费

发布于: 2024-03-28 18:14
阅读: 4

    在当前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我国的内需型动力结构在不断强化。北京作为在全国率先进入消费驱动阶段的城市,更加强调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去年,北京市出台《国际消费枢纽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了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价值定位和主题任务,强调培育特色服务消费和新兴消费。

    今年以来,北京制定了系列促进消费提升的计划与措施,年初市政府发布了《北京市扩大内需建立完善总消费政策促进体系工作方案》,提出加快研究制定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信息等领域的促消费政策,3月份《北京市促进养老领域消费工作方案》(京民养老发〔2019〕43号)已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指导意见》及其他领域促进消费的政策也将陆续出台。在系列政策的刺激下,北京的消费呈现良好的态势。但是,北京的消费与巨大的资源优势及消费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促进消费的措施除了在行业领域层面着手外,还需要结合消费的规律与趋势,在更根本的因素层面着力。

 

消费的动力何在

按照宏观经济的普遍规律,结合当前的形势,影响区域消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突出的集中在居民收入、价格波动、消费意愿、产品供给、群体规模等方面。

消费意愿因素。居民消费意愿是对倾向消费的程度体现,是居民消费需求的集中体现,同时,消费意愿与消费支持、收入预期呈正相关,在同等收入条件下,消费意愿越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就越多,对促进消费增长的作用也就越强,立足消费需求、增加消费意愿对促进消费增长具有积极作用。

产品供给因素。需求作为主导消费的关键变量之一,具备对产品供给形成一定的导向,一方面,产品需求对于供给的内容、生产等环节存在影响,另一方面,产品需求体现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消费层次、消费水平。从普遍意义上说,在需求导向下有效供给规模和质量的增长,能够提振消费。

价格杠杆因素。价格杠杆是国民经济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相比其他杠杆调整手段,价格杠杆是最有效、最敏感的调节手段,对引导生产、引导消费、促进供求平起到积极作用,用好价格杠杆对促进消费增长起到积极效果。

可支配收入因素。可支配收入是消费的基础与前提,决定着消费能力的高低,并直接影响消费群体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信心、消费欲望以及消费潜能,与消费规模增长成呈相关关系,提升居民的购买力对促进消费增长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消费群体因素。消费群体规模大小是决定消费规模的基本因子,消费群体的素质与消费能力也是影响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根本,从一般意义上看,扩大消费群体规模是扩大新消费的重要手段。

 

北京的短板在哪

北京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的城市,早在2007年的消费率就超过了投资率,在全国率先形成以消费为主要拉动力的经济发展格局,到2015年,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商品消费跨入万亿元的城市。2017年,北京又在全国率先步入服务消费主导时代,服务性消费占比达51.3%,去年全年,北京实现总消费额2.54万亿元,同比增长7.4%,增势良好。今年1-5月份,全市市场总消费额达到1.1万亿元,同比增长7.9%,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

但是,从当前北京的消费增长看,一是商品消费增速处于增长乏力,2018年北京市社零额同比仅增长2.7%,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低位。二是消费供需不匹配,高品质供给明显不足,同品类商品国内价格较高,高端消费外流严重。三是便民消费供给存在缺口,部分区域消费设施存在较大的短板。

从更深层面看,影响北京消费增长的因素还包括,一是住房等大额支出对消费具有挤出效应,当前消费的主力军受较高的住房、健康等刚性支出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相对较低。二是限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新消费受资源环境容量限制,北京率先在全国实施了必要且严格的车、房等限购措施。三是疏解整治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消费供给,在当前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调控、减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用于商业的合规用地不足、拓店选址困难、经营成本高等,导致有效供给及市场需求均难以释放。四是消费产品升级创新不足,北京市科技、旅游、教育、健康等资源丰富,但市场化创新不足,国际教育、医疗健康等高端服务准入难,个性化、多元化有效供给不足。

 

如何来提振消费

在当前北京市制定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信息等领域以及夜间消费等促消费政策基础上,把握影响刺激消费的根本因素,不断在提升消费意愿、加大消费供给、撬动价格杠杆、扩大消费群体、提升居民购买力上下功夫,有效提振首都消费,进一步发挥消费驱动的作用。

有效提升消费意愿。一是强化消费宣传引导,用足线上宣传媒介,加大产品和服务宣传,提升消费意愿;支持创办多样化的消费展会,支持优质产品的市场扩张。二是加强消费市场管理,健全消费评价制度,改善市场信用环境;加快建设统一市场,消除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障碍;完善商品和服务领域关键标准制修订,强化品牌建设。三是提升消费便利水平,支持线上支付平台公司开发更加安全、便捷的“刷脸支付”等新型支付模式,提升购物结算便利性;支持发展消费众筹,释放消费众筹手段对消费规模的提升作用;增加居民消费时间,提升消费时间的便利性。

不断提升供给水平。一是提升夜场消费水平,尽快出台实施促进夜场消费的政策,在当前做好交通、卫生、安全等公共服务配套以及支持商户等主体夜间经营基础上,进一步迎合夜场消费需求,引导健康的夜场消费。二是增加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用足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优势,尽快出台促进服务性消费的一揽子政策,重点放宽教育、健康、文化、旅游等领域准入,积极引进国际化、品牌化的国际教育、康养、文化、旅游等机构,增加中高端教育、康养等有效供给。三是出台具体政策支持疏解腾退空间优先用于新零售发展,为新零售业态合理布局提供充足场所。四是强化消费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便民服务综合体建设,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鼓励发展都市生活服务综合体,因地制宜布局和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形成复合型、多功能消费综合体或微消费中心;谋划建设高水准的购物小镇,加大离境退税商店网点布局,促进境外消费回流;加大对自助式消费设施布局力度,促进首都消费结构升级。

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一是探索实施“新技术产品消费升级计划”,顺应首都消费升级趋势,通过给予一定比例的消费补贴,支持家用电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产品消费;二是探索价格调节机制,适度拓宽“价格调节基金”使用范围,探索建立用于新消费的价格调节基金,拉动新兴服务消费;探索要素价格与产品价格挂钩机制,结合水、电等要素阶梯价格改革,探索建立水、电、气、热等要素成本价格与产品价格和企业收入税收挂钩机制,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价格管理指导,用好政府约谈机制,平复市场相对垄断的新消费商品价格异常波动,适当放宽轻奢商品指导价,推动市场化降价机制形成,实现惠民优惠促销作用。

扩大消费群体规模。一是扩大在京消费群体规模,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稳步推进京津冀旅游、交通、服务一体化,吸引津冀居民来京消费;二是放大外来消费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离境退税系统,探索实施就地退税政策,不断提升外来游客来京消费水平;三是用足线上线下平台优势,用好跨境电商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优质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国际市场,不断扩大电商平台消费规模。四是释放农村消费活力,盘活集体建设用地空间资源,打造以集体建设用地为承载的特色消费微中心,拉动农村地区消费;提升农村产品供给质量,支持农村消费产品品质升级。

持续提升居民购买力。一是深入落实个税改革方案,加强部分消费对个税抵扣,优化再分配;建立职工薪酬增长机制,促进居民增收。二是继续实施稳房价调控政策,形成合理住房消费结构,消纳住房消费带来的挤出效应影响。三是扩大个人消费信贷规模,在严控个人信贷风险前提下,适度放宽其个人消费信贷规模,实现对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本文首发于《投资北京》杂志2019年8月刊

 

(作者:投资北京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李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