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新公服”投资 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投资驱动力
强化投资驱动作用,已成为国家跨周期和逆周期有机结合的宏观调控政策重点。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新型公共服务设施(以下简称“新公服”)是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交集领域,通过加大宏观调控,强化“新公服”投资驱动力,既能够更好地补齐社会民生领域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扩大内需,也能够更好地拉动有效投资、形成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一、关于“新公服”的提出
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关乎美好生活的高水平公共服务需求更加旺盛。但从公共服务的发展看,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弱项问题仍存,均等化水平亟待提高,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矛盾仍然突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不尽完善,服务效能亟待提高。如何更好地推进公共服务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增进公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命题。
从发达国家推动公共服务发展的经验看,无论是美国的“政府创新运动”,还是英国的“公共服务宪章运动”,抑或韩国的“亲切服务运动”等,在公共服务领域均指向构建新型公共服务体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形成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阶段、更好实现供需匹配的公共服务体系。在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借鉴发达国家构建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的经验,结合我国公共服务发展的实际,探索构建新型公共服务体系是更好地推进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借鉴发达国家对新型公共服务的概念界定,结合我国对公共服务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本文所提出的新型公共服务,是为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满足居民生活中的新需求,通过广泛运用科技手段,深入开展服务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提供的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与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是一种区别于现有体系、更好实现供需匹配的公共服务新供给体系。
新型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既包括以设施为核心的硬件体系,也包括以服务为核心的软件体系。在新型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进程中,最基础、最关键的条件是首先打造一个功能强大的新型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也即本文所提出的“新公服”体系。
二、关于“新公服”的体系
“新公服”体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健康、医疗养老、教育科技等公共服务领域中,根据新需求、新趋势进行服务升级的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务设施类别,其“新”处主要体现在新技术的应用、新公共服务业态与新产品的推出。二是在新阶段其设施功能显著不足、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及高质量发展诉求不相匹配的短缺型公共服务设施类别,包括但不限于养老驿站、婴幼托育中心、科技服务站、司法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益服务站、应急服务站等设施类别,以及未在现行公共服务体系中但其公共性属性越来越强的课后托管中心、快递物流终端设施等新类别设施,其“新”处主要体现在新地位、新规模增量与新服务能力。
从传统公共服务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视角看, “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中提出,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促进“互联网+公共服务”发展,促进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应用,促进公共服务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服务数据互联互通,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也提出,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打造智慧共享的新型数字生活,加快推动文化教育、医疗健康、会展旅游、体育健身等领域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和网络化服务,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复用。原有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围绕服务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智能化的服务升级,需着力推进支撑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广电、智慧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公共文化云、智慧社区等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并将成为“新公服”体系的关键内容。
从短缺型公共服务设施强化视角看,一方面,随着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实施,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人口服务体系短板较大,现状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亟待进行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同时,现有婴幼儿托育所、养老驿站等普惠性公共服务存在严重短缺,亟待提升供给规模与水平。另一方面,作为强化支撑科技强国战略、开展科技服务与科普宣传的科技服务站体系,作为全面依法治国服务终端、承担普法宣传与法律服务功能的司法服务站体系,作为推进落实国家安全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应急服务体系的应急服务站体系,作为加大支撑文化强国战略、承载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阵地作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体系,作为顺应共同富裕战略、支撑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公益服务站体系等,这些设施虽然也在原有公共服务体系中,在国家若干重大战略推进中,此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总量规模相对较小、建设标准相对较低、服务功能相对不足,对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力度相对较弱,亟待提升其总量规模、扩展服务网络、提升服务效能,增强其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短板型公共服务设施将成为“新公服”建设发力的重点。
再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如课后托管服务中心、快递物流终端配送设施等公共性特征日趋显著,其需求也日益增长,但是,按照产业管理的该类设施,其发展建设的空间、人力、资本等要素资源的瓶颈凸显,同时,这些领域按照产业业态进行管理的政策规范、标准、手段等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国家对于基本公共服务与普惠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划分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而对于非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也应作出相应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公民更高层次需求。如课后托管服务中心、快递物流终端配送设施等具备较强公共属性、更好地满足公民服务需求的设施也可以考虑纳入普惠性公共服务范畴,并将这些领域作为“新公服”的拓展领域。
三、关于“新公服”投资的趋势
“新公服”投资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新公服”的建设具有良好的投资拉动效应,不仅能够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也可以有效扩大内需,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效应及投资“乘数效应”,同时,其建设和发展还可以更好地培育市场主体,在拉动就业基础上带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新公服”的建设更是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能够更好地解决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新公服”具有巨大的投资及消费需求,若宏观政策及措施引导得力,未来几年全国“新公服”投资可望超过十万亿元规模,能够成为逆周期和跨周期的重要投资驱动领域,甚至成为比肩“新基建”的重要投资领域。
从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趋势看,在国家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广电、智慧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公共文化云、智慧社区等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将达到10.6万亿元,其中支撑传统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的网络设施、算力设施、数据流通设施、数据安全设施、终端应用设施等投资规模应超过2万亿规模,“十五五”期间的投资规模也应该达到甚至超过“十四五”时期水平。
从强化短板型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投资趋势看,一方面,“一老一小”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将具有显著增长及庞大规模,2023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亿人,预计“十四五”末将超过3亿人,虽然我国育龄妇女生育意愿降低,但是我国婴幼儿及学龄儿童仍有庞大的基数,且在国家生育政策推动下,新生儿数量将有望出现新的增长格局,针对人口结构的持续变化,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429个城市完成了“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编制工作,实现了全国地市级全覆盖,未来几年中央到各地方投入“一老一小”设施改造的规模预计超过年均千亿元规模。
另一方面,按照有效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大幅提升公民科技、司法、应急、文化、公益等领域公共服务供给规模、网络、功能与水平的目标,大力推动全国各级各类科技服务站、司法服务站、应急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益服务站等设施新建、扩建、改建,也将释放出较大规模的投资需求。 再有,若将课后托管中心、终端物流配送体系设施等纳入普惠性公共服务范畴,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进一步降低空间等要素成本,将激发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形成一定规模的社会投资。
四、关于促进“新公服”投资的政策建议
促进“新公服”投资意义重大,应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突出社会公平,坚持积极盘活存量、扩大有效增量,坚持多元投资参与、共建共享共治,坚持政府引导、分类施策等原则,积极有效地促进“新公服”投资,强化其逆周期和跨周期的投资驱动力,释放消费需求活力,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美好生活赋能。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组织开展促进“新公服”投资的专题研究,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明确新型公共服务概念,将新型公共服务建设与发展战略整体纳入国家“十五五”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并尽快出台促进新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专项规划及政策,研究制定“新公服”体系的建设标准,研究制定促进“新公服”投资的专项计划,释放鼓励与支持“新公服”投资的政策信号,推行务实的政策促进手段。
二是促进多元投资。建立健全促进“新公服”投资的体制机制,加大“新公服”中涉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政府直接投资力度,支持发展“新公服”涉及普惠性服务领域的PPP模式。积极鼓励与引导社会投资,在改革普惠性公共服务付费机制基础上,创新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民营资本直接投资等投资模式,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专项金融服务,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
三是优化设施布局。结合数字公共服务试点城市等建设,建设探索推进“新公服”试点城市及地区建设,结合社区嵌入式服务建设先行试点项目等建设,推出一批“新公服”建设试点项目,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逐步在全国推进“新公服”体系建设,并与传统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联动发展、嵌合运营,形成功能强大的“新公服”网络。
四是创新管理体制及运营机制。深入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在“新公服”领域积极推进政府采购、社会运营新机制,建立健全“新公服”设施运营标准,构建以服务人群覆盖、服务功能评价为导向的“新公服”运营绩效考评体系,强化运营监督与服务,提升“新公服”运管水平,提高公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文完成于2024年2月23日
(作者:投资北京研究院副院长 李道今)